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信息快递 | 学术研究 | 合作交流 | 党史文化 | 科研与管理 
信息快递
 中心动态 
 基地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信息快递>>基地要闻>>正文
 
彭冰冰 :《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的“红船精神”》
2013-07-29 14:59  

“红船精神”是早期中国共产党人在建党过程中,以及在建党初期从事革命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精神实质的总概括;它的深刻内涵是“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1]它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是党的先进性的充分体现。建党90年来,“红船精神”在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铁人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以及抗震救灾精神等党的精神财富中得到了充分展现。今天,在改革开放新起点上,“红船精神”对我们继续推进和深化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改革开放的不竭动力

“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是“红船精神”的核心内涵,是我党始终站在历史和时代发展的前列,保持先进性的关键因素。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在理论上的提升和表现就是理论创新,它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人首创精神的体现,在理论上表现为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和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伟大理论成果。

江泽民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2]他还强调,“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进步,就没有人类的未来”。[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历程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邓小平在深刻反思和总结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系统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指出了计划和市场不是区别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计划和市场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战略构想,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在深刻总结历史经验,深刻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和深刻思考我们党历史使命的基础上,江泽民同志创造性地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明确指出了:“我们党要继续站在时代前列,带领人民胜利前进,归结起来就是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主题,准确把握时代特征和中国国情,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形成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这一重大战略思想,创造性地回答了什么是发展、为什么要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

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进程,我们可以看出,实践中的首创精神和理论上的创新是相互作用的,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源于实践,又指导实践。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的实践中得到检验、补充、丰富和发展。江泽民指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社会实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的思想认识也必须不断前进,不断根据实践的要求进行创新。思想解放,理论创新,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力量。我们始终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这一点丝毫不能动摇。同时,我们也必须根据新的实践不断进行新的探索,不断为实践提出新的理论指导”。[5]他进一步指出,“理论创新,就是要使我们党的基本理论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吸取新的实践经验、新的思想观念而向前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6]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每一次重大突破,社会主义实践的每一次历史性飞跃,都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具体实践相结合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的,“坚持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和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善于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不断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营养,不断丰富和发展理论,使理论更好地指导我们的工作。”[7]总之,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是相辅相成的,为我国改革开放事业提供了不竭的精神动力。把红船精神作为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建设的精神动力,也就是用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激励全党和全国人民奋发图强,不断开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二、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为改革开放提供了信念支撑

理想信念是指在把握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一种代表群体前途、体现群体根本利益的价值目标的自觉确认,它是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8]坚定理想信念,对于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持党的先进性,维护好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意义极为重大。

我们党党章规定,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建党90年来,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力量和作用,始终贯穿于党的事业的历史进程中。新时期以来,由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西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对部分党员的渗透,有些党员干部由于自身的理论素养不足,从而价值观念迷茫,以致信仰缺失,对共产主义理想产生了怀疑,觉得虚无缥缈、遥不可及。这都是错误的观念,错误的根源在于没有树立正确的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曾指出:“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9]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不仅仅是指一种社会理想和科学理论,更重要的是:共产主义是一种不断改变当下现状、超越现状的实践运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说:“实际上,而且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10]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因此,我们要树立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共产主义的实现不是一蹴而就的,要经历长期的历史阶段。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11]邓小平同志说:“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决不能掉以轻心。”[12]因此,要真正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显然需要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共产党员应该正确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进程,正确认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遭受的挫折,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只有坚定共产主义的信念,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解决好前进中遇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苏东剧变后,邓小平针对国内外各种贬低、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思潮指出:“我坚信,世界上赞成马克思主义的人会多起来的,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少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因此,不要惊慌失措,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哪有这回事”。[13]

总之,只有树立了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树立了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才能走在时代前列,永葆共产党员的先进性,才能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伟大胜利。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就认识到:“党和政府愈是实行各项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政策,党员尤其是党的高级负责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视、愈要身体力行共产主义思想和共产主义道德。”[1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物质生活条件愈丰富,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胡锦涛总书记在新时期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专题报告会上,提出了新时期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六条基本要求,其中,首条基本要求就是“坚持理想信念,坚定不移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奋斗”,这充分体现了坚持理想信念在我们党保持先进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因为“共产主义理想和社会主义信念,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的,因而是科学的理想信念。”[15]

共产党人的坚定信念,支配着共产党员的思想和行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进程中,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支撑着无数革命先烈为党和人民的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多年奋斗就是为了共产主义,我们的信念理想就是搞共产主义。在我们最困难的时期,共产主义的理想是我们的精神支柱。”[16]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都离不开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正确引导和精神支撑。

三、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改革开放的价值追求

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是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内在转化。“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由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我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

我们党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历史活动的主体,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明确指出:“共产党人不是同其他工人政党相对立的特殊政党。他们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17]这就决定了我党的宗旨只能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强调这一点,毛泽东同志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18]江泽民同志多次强调:“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党除了最广大人民的利益,没有自己特殊的利益。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19]胡锦涛同志在“七一”讲话中再次重申:“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20]由此可见,唯物史观和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我们必须牢固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

树立“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是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要求,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树立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具体而言,就是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一切依靠人民,一切为了人民,把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广大人民谋利益统一起来。正如邓小平强调的那样,应该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们也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社会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和矛盾。评价我们的各项工作是否做好,我们的改革事业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能否解决好、处理好这些矛盾。这就需要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贯彻到工作当中就是要做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的进一步深化。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21]这就是说,“以人为本”实质上就是以“人民群众”为本,依靠人民群众,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以“人民群众的最根本利益”为本,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这就指明了改革的本质和目的,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着力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总之,红船精神是党创造的具有丰富内涵和重要价值的精神财富,已经成为推动我国社会发展前进的巨大力量。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实践需要伟大的精神支撑。与时俱进地继承和弘扬红船精神,并把红船精神内化为党员干部的重要精神支柱,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原文地址: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1/09/27/014271466.shtml

本文转载于http://nhnews.zjol.com.cn/nhnews/system/2013/07/08/016626214.shtml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嘉兴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364 0385  E-mail:jxxyhczx@163.com

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嘉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