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网站首页 | 中心概况 | 信息快递 | 学术研究 | 合作交流 | 党史文化 | 科研与管理 
党史文化
 创党历史人物 
 重大历史事件 
 践行红船精神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党史文化>>践行红船精神>>正文
 
“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林伯渠
2016-05-05 10:17  

“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这是中共早期党员林伯渠的座右铭。19453月,在边区政府为林伯渠举行的60岁生日小型祝寿会上,应大家的要求,他回顾了自己的革命生涯。他总结说,在三个关键时刻,他没有走错路:第一次是辛亥革命失败后,同盟会分裂了,在日本参加了孙中山组织领导的中华革命党;第二次是经李大钊等朋友的宣传,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启示,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以前入了党;第三次是大革命失败后,坚持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

1886320,林伯渠出生于湖南省临澧县修梅乡凉水井村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其一生,经历了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三个历史阶段。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林伯渠总是跟着进步的方向走,都是彻底的革命派;在危难的关头,他没有走错路,总是和广大人民站在一起。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之前,林伯渠按照党的指示,前往广州孙中山的总统府任职,他经常向孙中山宣传、转达中国共产党的思想、主张,成为中国共产党同孙中山联系的一座桥梁。19241月国民党举行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完成了国民党的改造。在这一过程中,林伯渠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19274月和7月,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在上海和武汉发动“四一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疯狂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中途夭折。“七一五”反革命事变后,林伯渠的一位老友曾劝他登报宣布脱离共产党,并表示愿意保护他。对于这番“好意”,林伯渠“不经思索就毅然拒绝了”,并义正词严地声明:“要干就干到底,决不后悔,也不会计较将来个人的命运。”充分显示了他坚定的革命立场和临危不惧的革命精神。随后,他在南昌,参加了著名的南昌起义,向国民党反动派打响了第一枪。

1928年夏秋之交,林伯渠抵达苏联莫斯科,开始了为期4年的异国生活。1933年春回到上海,辗转来到中央苏区,被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人民委员会任命为国民经济部部长。同年8月,兼任财政人民委员部部长。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撤离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长征,林伯渠随军出发。

长征开始时,林伯渠已经是50多岁的老人了,为照顾他的身体,组织上给他分配了一匹马,但他很少骑,总是把警卫员黄秋胜、饲养员周仁的背包和文件驮在马背上,拄着一根从瑞金带出来的棍子,高一脚低一脚的和同志们一道步行。好多次,警卫员黄秋胜请求他上马,可是林伯渠则风趣地说:“大家都是用两条腿走,我已经多了一条‘腿’(指拐杖),为什么还要用四条腿呢?”。白天是这样,到了黑夜,每次行军时,他手中总是提着一盏小马灯,每遇溪流隘口,他都要用小马灯为大家照明,引导大家安全通过。同志们过去后,他还特意交代后面的同志注意险路。这样,他那盏小马灯一直是或前或后照耀着大家前行。长征途中,黄镇曾为林伯渠画过一帧“夜行军中的老英雄”的素描:一手高举小马灯,一手拄着棍子,打着绑腿,穿着草鞋,正和大家一起跋涉行军。

长征出发时,林伯渠的职务是红军总供给部长兼没收征发委员会主任,他的任务绝不仅仅是单纯的行军,他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筹粮筹款,保证部队的供给。所以,每到一地,他都要亲自布置打土豪,进行没收征发工作,以保证部队的粮秣供给。

平时,林伯渠总是坚持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他和同志们一道去打土豪,并和大家一道总结打土豪的经验。对于没收来的财物,林伯渠一再严格要求执行革命纪律,一切缴获要归公,该留给部队的留给部队,绝不允许私拿、私分一点东西。同时健全监督检查制度,这样,大家都能自觉遵守纪律,所到之处,深得老百姓的欢迎。

长时间的长途急行军,林伯渠的面容日益消瘦,脸色蜡黄,颧骨高高隆起,早已花白的头发更加银白,胡须也垂到了胸前。面对最艰苦的环境,他毫不畏惧,用自己的双脚翻过了终年积雪的大雪山,走过了茫茫无际的大草地,走完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手举马灯照万人”,林伯渠在长征中的光辉形象,随着黄镇画笔下的《长征中的老英雄》而广为传诵。吴玉章赞曰:“回国参加苏维埃,财经工作展宏才。长征二万五千里,革命老人何壮哉!”

抗战爆发后,党中央为了团结抗日,于19379月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正式改称为陕甘宁边区政府,林伯渠任主席。从这年开始,直到1948年,林伯渠一直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连任三届,领导了陕甘宁边区的政权建设和经济建设,始终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与民同甘苦,为民谋幸福。他不辞劳苦,辛勤工作,一心一意为陕北的老百姓办实事、办好事。

身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的林伯渠,住的是最普通的土窑洞,有关方面考虑到他的年龄和身体情况,曾经专门为他砌了三孔石窑洞,但他坚决不肯住。延安的冬天相当寒冷,一般同志每天也要一早一晚各烧一盆火取暖,像林伯渠这样一位年事已高的党的高级干部,多取一点暖也是应该的。但林伯渠坚持和大家一样,一天只烧两次火。他睡的床,是用两个三角凳支起来的最简陋的木板床。很长一段时间,他一直盖一床白粗布打补丁的棉被,枕一个包着衣服的包袱当枕头。一件带补丁的大棉袄,腰间扎一根草绳,是林伯渠在延安的冬天最常见的装束。

1947年,胡宗南部队大举进攻陕甘宁边区,需要动员边区人民起来参军参战。当时林伯渠已年过六旬,党中央照顾老同志,想让他东渡黄河去工作。他觉得自己是边区政府主席,坚决要求留下来,同边区人民一起战斗,共同度过艰苦的战争岁月。他和西北局及边区政府的同志一道,转战陕北高原达一年之久,给当地军民以极大鼓舞。

1949323,林伯渠和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等同志,分乘汽车离开西柏坡,于25日到达北平。615日至19日,新政协筹备会在北平召开,林伯渠代理秘书长。此时,林伯渠已经是六十三岁的高龄了,为筹备新政协,建立新中国,他不辞劳苦,有时连续工作20多个小时。他端端正正写下了这样两句话:“为人民服务,为世界工作。”并郑重盖上自己的印章。

10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林伯渠被推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秘书长。下午3点,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林伯渠主持开国大典,他以洪亮的声音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开始!”接着,毛泽东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已于本日成立了!

面对广场上迎风招展的彩旗和欢乐的人群,站在毛泽东身后的林伯渠,静静地听他用洪亮的声音宣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从同盟会起走过漫长而曲折道路的林伯渠,满怀激情,欢呼着新中国的诞生。他高兴地观看了阅兵式和五彩缤纷的节日焰火,直到晚8点半才离开天安门。

新中国成立以后,林伯渠开始任中央人民政府秘书长,后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他协助毛泽东主席和周恩来总理做了许多工作,多次到各地视察,仍保持着延安时代的老传统。他几乎每到一地都要劝说地方同志对他不要接送、宴请或送礼。 

1960529,因严重的心肌梗塞,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关闭窗口

Copyright © 2013 嘉兴大学中国共产党创建史研究中心 版权所有

联系方式:浙江省嘉兴市广穹路899号  邮编:314001  电话:0573-8364 0385  E-mail:jxxyhczx@163.com

教育部、中央党史研究室、嘉兴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