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气壮山河的革命烈士诗篇——“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人们便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这位只有短短28岁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仅是那首光照千秋的就义诗,也以自己的奋斗经历在党的历史上写下了重要篇章。
烈士夏明翰,自小爱诗词。慷慨就义前,索笔留遗言。一曲就义歌,自此天下传:
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
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字桂根,祖籍湖南衡阳县,1900年出生于父亲居官的湖北秭归县。祖父为前清进士,任过户部主事。父亲赴日本考察后主张维新,辛亥革命后又投附革命。可惜父亲早逝,夏明翰由祖父抚养,被强迫每日读《四书》、《五经》。思想开明的母亲则主张儿子接受新式教育。祖父和父母两种思想的冲突,使幼年夏明翰养成了喜欢思索和勇于探寻真理的精神。
1917年,夏明翰进入湖南省立第三甲种工业学校。在校内,他受到五四运动的影响,开始读进步书籍,并参加游行和反对军阀的活动,因此与祖父的矛盾日益尖锐。1920年,夏明翰离家出走,到长沙结识了毛泽东、何叔衡等人。1921年秋,他入自修大学,并经毛、何二人介绍加入了共产党。这位冲出封建家庭的“夏府少爷”,此后寄居在简陋的房舍里,学习和生活都非常刻苦。据当时的人回忆,平时他戴着一副眼镜,因几个月不剃头而乱发蔽脸,总是抱着书本苦读,一见面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参加共产党后,夏明翰便以解放劳苦工农大众为己任。在组织“人力车工会”时,同那些“拉车的”日夜吃住在一起,搞农运时也同穷苦农民打成一片。他娶的妻子郑家钧,也是一个湘绣女工。他结婚时,省委的李维汉、何叔衡等送来一副对联,上书“世上唯有家钧好,天下只有明翰强”。
入党后不久,夏明翰便在自修大学附设的实习学校任教务主任,为湖南培养出一大批党团骨干。同时,他还领导了长沙人力车工人的罢工和抵制日货的斗争。1923年,自修大学被封闭后,夏明翰转而开展农民运动。在他的影响下,弟弟夏明震、夏明弼和妹妹夏明衡也离家到广州农讲所学习,并成为共产党领导下的农运领导骨干,后来都在湘南暴动时期牺牲。
1927年初,他去毛泽东主持的武汉中央农民运动讲习所,担任了全国农民协会的秘书长,并兼任毛泽东的秘书。同年夏天,国民党发动反共政变,夏明翰奉派任新改组的湖南省委的委员兼组织部长。他专门赴平江、浏阳,将毛泽东发动秋收暴动后留下的力量组织起来,他还亲自带领一批暴动队的小伙子,以偷袭方式智取浏阳北圣仓的团防局,夺得40多支步枪。
1928年初,中央调夏明翰到武汉参加湖北省委的领导工作,面对市面上一片萧条和恐怖,夏明翰全无惧色,仍奔走在各个秘密机关开展工作,3月夏明翰在送李维汉上船回上海,自己准备转移时被捕。被捕后,夏明翰连续受到刑讯,他在拷打中怒斥审判官。被捕两天后即1928年3月20日的清晨,夏明翰被带到汉口余记里刑场。执行官问他有无遗言,他大喝道:“有,给我纸笔来!”接着,他挥笔写下了“砍头不要紧”的就义诗。这一正气凛然的词句,当时就被人称做热血谱写的革命战歌,激励了无数后人为之奋斗。
夏明翰所走的革命道路,在当时的人乃至今人看来,都是极不平凡的。在中国近代阶级剥削压迫深重的社会中,他本人的出身原来属于地主阶级,却在后来坚定地成为反抗土豪劣绅的先锋,是湖南农民运动的发动组织者之一,直至为此殉难而不悔。这种行为,表现出夏明翰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坚定不移,表现出代表先进阶级的革命思想的巨大感染力,以及这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改造社会的物质能量。